逼死剪辑师的《网络迷踪》到底怎么得了9.0?
2018-12-10 10:24:11
  • 0
  • 0
  • 0

来源:电影引力波

《网络迷踪》拍摄只用了13天时间,但后期的剪辑等工作却花了将近三年时间。

因为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是通过大小屏幕展现的。。。

故事围绕生活在美国的一个韩裔家庭展开。

这里插一句,片中男主饰演者约翰·赵,长得神似周杰伦。

父亲大卫(约翰·赵 饰),和很多人一样,时常把和家人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发到网上。

从略显笨拙地敲着琴键的小女孩,到熟练自信的大姑娘,这些视频见证了女儿玛格特(米切尔·拉饰)的成长。

同时,患病去世的母亲,也因为这些视频的存在,而被父女俩更清晰地铭记。

还好,懂事乖巧、学习刻苦、团结同学的女儿,并没有让大卫这个单身父亲太操心。

直到有一天,在被女儿突然挂断视频电话后,大卫就联系不上她了。

学校说玛格特今天没来上课,同学也不清楚她去了哪里。

找到女儿的唯一线索,是她落在家里的电脑。

在调查女儿下落的过程中,大卫发现,原来自己并不了解女儿——

他以为女儿朋友很多,但其实她很孤僻。

她的Facebook上有几百个“好友”,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好友。

在学校,她甚至每天都是一个人吃饭。

大卫惊愕之余,警方也传来消息:

玛格特前几天办了个假身份证,银行账户上还有一笔2500美元的汇款。

警方推测玛格特是离家出走,但大卫坚决不相信。

他前往女儿在网络视频中提到的一处“全世界最适合发呆的地方”,找到了女儿的钥匙扣。

关于这位孤胆父亲如何救女儿,恐怕不用再多说什么~剧透太多影响观看。

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很短,只用了13天时间,但后期的剪辑等工作却花了将近三年时间。

影片开场前6分钟,导演就通过电脑中的照片、视频、备忘录、邮件等方式,记录主人公一家人15年的生活。

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最终考验的还是剪辑的能力。一方面剪辑师要在镜头中完成各种电子屏幕页面的制作,还要通过剪辑来制造戏剧冲突,为故事服务。

威尔·马利克与尼克·约翰逊这两位剪辑师花了三年时间,克服了很多技术层面的难题,因为大多数电影后制剪辑基本两三个图层就能实现,但《网络谜踪》有超过30个图层,剪辑过程中经常不断宕机重来,难度相当高。

《网络谜踪》的导演阿尼什·查甘蒂是一位27岁的印度裔第二代移民,他毕业于著名的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2014年,他拍过一个关于谷歌眼镜的2分钟短片《种子》,24小时之内就在Youtube上收获了100万的点击量。

查甘蒂毕业之后进入了谷歌创新研究室,专门负责为谷歌拍摄广告短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脑中就有了《网络谜踪》的构思,和另一位年轻编剧赛弗·奥哈尼安创作剧本。之所以会想到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故事,是因为导演觉得,现在青年人的生活已经脱离不了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每个人坐地铁都低着头看手机,回到家看电脑,把这种现状拍成电影,应该会挺有意思。

其实,首部长片《网络谜踪》最初在导演的设想中,想拍成一部由商业植入的短片,但是投资人在听完导演的故事之后,说为什么不拍成一部长片呢?导演认为这个片子的故事相对简单,拍长片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正式开拍前,为了能够让演员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导演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举动,他一个人分饰片中的男主角父亲、女儿、警察、路人等所有角色,并且从网上找了各种素材,自己剪辑出一个90分钟的电影版本,给演员和投资人看。

电影中既有关于网络世界的讽刺,比如女儿最初的好友只是为了自己申请大学才成为盆友,她们一旦发现女儿可能遇难,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亲密。

也有对人们对电子产品依赖的担忧。

但是这些细节没有削弱悬疑部分,和爸爸救女儿的努力。

不久前,国内引进方做了一张中文海报,大家笑称是最剧透海报。

大家可以感受下~

两句话剧情泄密的差不离了。

生于90年代的一代电影人正在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将成长过程中对于数字媒体和科技使用的经验,从小屏幕搬上了大银幕。查甘蒂表示:“从《电子情缘》(You’ve Got Mail, 1998)起,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将科技发展和电影叙事结合在一起。《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第一批直接把短信内容放在画面中的影视作品之一(其实更早的还有BBC版的《神探夏洛克》与同性肥皂英剧Hollyoaks——作者注),这具有革命性的时代意义。如何将技术展现得精确和真实,又符合电影的调性,是这类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

《纸牌屋》第一次把短信内容按在银幕上。

同题材的《网诱惊魂》也会成为爆款。

《网络迷踪》只是生而逢时,让“桌面电影”走到了行业的聚光灯下。低成本、新导演、视觉语言革新和简化制片程序,贝克曼贝托夫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桌面电影”的未来值得拭目以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