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好莱坞,AI才是最有前途的制片人?
2020-01-15 08:20:26
  • 0
  • 0
  • 0

来源:人间是剧场-头条号

一直以来,坚信自己眼光独到的好莱坞都不相信“算法”,但是,现在却也开始像算法倾斜,或者说妥协了。日前,好莱坞的华纳兄弟已和人工智能公司Cinelytic签约,使用其最新推出的人工智能项目管理系统。稍早之前,STX娱乐已成为Cinelytic的客户。据悉,该人工智能系统能在几秒之内计算总体的电影包装评估或一个明星值多少钱,而这类工作一个人类员工需要几天的时间。”

位于洛杉矶的Cinelytic成立于四年前,一直在机器学习来分析历史电影的数据库,挖掘隐藏的数据模式,进而预测不同剧本和演员对于一部电影票房的影响, 比如,一部以艾玛·沃特森为主角大片,可以用 Cinelytic 的软件来看到如果把主角换成詹妮弗·劳伦斯会有什么变化。

艺术的感性世界如果被冰冷的数字入侵,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何况缺憾也是艺术的另一种魅力。但是,确实有越来越多的AI试图进入电影领域,让电影创作更为稳妥。算法公司近年迅速成长,比如比利时的 ScriptBook公司、色列创业公司Vault公司等都在建构自己的算法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剧本来了预测目标受众,以及电影是否具备商业上的成功。

被迪士尼收购的 20 世纪福克斯,之前和 Google 合作开发了一套电影预测和推荐系统 Merlin,通过 AI 技术分析电影预告的每个镜头,将标记的物体场景信息与数据库比对,来预测观众感兴趣的电影。

麻省理工则通过机器依靠深度神经网络分析了数千部不同类型的电影、电视剧和短视频等,以此评估视频的不同片段引起的情绪,以此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抓住观众的笑点和泪点。

但是,这些来自机器的预测一定准吗?这个问题目前尚没有定论。毕竟,这些算法都是在通过对于过去影片的学习来评估“未来”,算法的局限性还是非常大的。

关于算法不是完全靠谱的例子就是2016年动作奇幻电影《魔兽》,当时,这种游戏改编成电影的案例不多,所以,算法就很茫然了,再加上它遇到了一个更复杂的难题——中国粉丝对于这款游戏的深厚“情结”,所以,它根本就不能算出这部电影复杂的市场境况——在美国遇冷,但在海外市场却得到一些补偿,其中,中国观众贡献了高达 2.21 亿美金的票房。

所以,好莱坞目前当然不会把决策权交给机器,但是,利用算法来获得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细节也还是不错的,算法可以帮助完善好莱坞的公司传统的“绿灯系统”。

绿灯系统(greenlight)是评估项目风险的一套机制,是每家电影公司进行内部项目审核的标准,是确定项目融资和市场定位的关键,内容涉及发行收益、制作预算、商务开发等方方面面,其结果决定一个待开发项目的生死。在好莱坞,制片公司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各自绿灯系统的竞争,它代表着公司管理层的眼光与能力。

但是迅速更迭的流行文化和观众口味的多元化,让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风险随之加剧,这种情况下,好莱坞公司对于“算法”不再排斥,何况,给好莱坞带来巨大冲击的电影新贵Netflix,早就积极拥抱了“算法”,挖掘大量有关用户口味的数据,以帮助确定哪些节目可以下注,以及如何宣传推广它们。

令Netflix 一战成名的《纸牌屋》,就是采取了以大数据来主导电视剧制作的模式,Netflix 曾表示这套基于用户习惯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有效提高了观看率,每年能为 Netflix 节约 10 亿美元。这显然深深地刺激了好莱坞的老牌公司。

有趣的是,Netflix如今也徘徊于应该更多地相信数据驱动的技术派还是以经验和直觉为导向的“好莱坞系”,毕竟电影是人类集体的创造,算法加入后,有时候不符合人之常情。比如,有一次,Netflix的产品团队在为《同妻俱乐部》第二季的美国观众制作海报时,算法显示,如果照片里只有一名女主演莉莉·汤姆林而没有简·方达时,点击率反而会提高。

这么做也许真的会增高流量,但是显然会破坏节目与演员团队的关系,在Netflix内部,技术派与经验派的两种声音经过激励地争论之后,还是选择把简-方达放在了海报上。

算法也让Netflix更加注重营销,通过大数据推给合适的用户,这显然也让以内容制作为核心的传统的电影创作者觉得有一些挫败感。

随着技术的发展,算法确实能够给好莱坞提供一些投资的可见度和新的思维,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却是与生俱来的。不过,好莱坞以往对于算法讳莫如深,甚至要与技术公司签署保密协议,如今,华纳、STX公司与算法的联手却摆在了明面上,看来,好莱坞已经适应了算法的存在,何况机器还在不断学习和完善之中,算法必然会在未来的电影决策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是话语权的比重,还是掌握在人类的手里。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