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今年华语第一神片
2021-10-21 02:47:34
  • 0
  • 0
  • 1

来源: 奇遇电影

平遥第六天,今年影展接近尾声之际,谁也没想到,本届堪称绝杀级的电影出现了。

前一天,来自戛纳系的《永安镇故事集》(这两天会写,请期待)已经引爆了今年充满不确定性和显得平淡的影展,豆瓣开分8分以上,已经不低。

压轴出场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继续给媒体人们带来了惊喜。

早上一大早的媒体场,掌声不断,欢呼不断。有人看完之后在朋友圈说,如果要给今年的华语片十佳留位置,这部必居其一。

豆瓣开分,毫无悬念成为继《永安镇》之后第二部冲到8分以上的华语新片。

这场宇宙大爆发的威力不断在蔓延。

由于今年防疫政策收紧,媒体场放映的百人厅,扣除嘉宾和评委的留座,事实上只有不超过36个媒体人率先看了这部电影。

但口碑确确实实地由自发传播,并且很快,在微博上,今年华语第一神片的名声不胫而走。

而在豆瓣上,点「想看」的超过四万人,并一度冲上豆瓣热门榜第二名——这对于一部尚未公映的新片来说,说罕见都不过分吧?

没看到影片的人胃口都被吊高,纷纷求票,转票群里据说有人以1200人民币的价钱转出了上午的首映场,闲鱼上更是有人开出不设上限的求票,任何场次,任意价钱。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虽有郭帆团队的加持,但如此高口碑,大概只有前年白雪的《过春天》可比——它在各处遭遇冷遇之后,最后在平遥爆了。

但这一次,《宇宙》的威力明显更凶猛一些。

《过春天》是青春题材,青春残酷不属少见;《宇宙》则确确实实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正如它在海报上宣称的,「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它做到了。

今年平遥闭幕片《地球最后的导演》的导演徐磊看完很激动,更是不讳言地在朋友圈说,「科幻」二字拿掉都成立,不用谦虚。

《宇宙》起码在这几年主流视野能见到的电影中,最特别的一部。

这么说吧,你说它是「中国科幻电影」,也不完全是。

2019年《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硬派科幻开山之作,给中国科幻推开了一扇门。

如果「中国科幻电影」以此片确立了高概念、高科技、大制作、大场面的「两高两大」,对不起,《宇宙探索编辑部》统统没有。

相反,它有的是一个看似很低的「低概念」——主题并不宏大,并不打算拯救地球;

也没有高科技,只有「民科」。至于大制作、大场面,一律欠奉。

本片主角,唐志军老师(杨皓宇 饰演)

主角不是拯救地球的宇航员,相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唐志军,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民间)科学家、飞碟研究专家、宇宙学学者、《宇宙探索》杂志主编的身份,捞取过不小的功名。

在那个飞碟热、神功业的尾声,90年代初,《宇宙探索》杂志仍然一纸风行,被称为南有《知音》,北有《探索》。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如果不是70、80后,在看这个片子之前,你还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超人》等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进入中国,国内掀起了一阵的太空热、宇宙热。

80年代,《超人》的巨幅电影海报

鸿蒙初开的中国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

他们不但关心社会、关心家国命运,也同时把理想主义投射到了遥远的外太空。

顺理成章地,在1981年,一份牛叉哄哄的杂志,在西北的兰州诞生了,《飞碟探索》。

1981年1月,《飞碟探索》创刊号,后续还有《奥秘》等类似的杂志

它号称是国内唯一一份以不明飞行物(UFO)为主题的杂志。它的诞生,在那个文化市场贫瘠的80年代,无疑是投下了一枚核弹。

《飞碟探索》每期封面都是精美的科幻画卷,或是星辰大海,或是宇宙奇观,或是造型古怪的外星人,总之,这份读物摆在书摊上,不引起你的注意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它的主打内容,是全世界各地真伪莫辨的飞碟目击报告,配上绘声绘色的描述,通常是荒郊野岭,或是异国风情,有人抬头一望,看到天空远处有一个发光的物体。

单色印刷模糊不清的照片,提供不了实锤,但足够让国人遐思无限。

这杂志在整个80年代风行一时,每期平均过百万的发行量,毫无疑问它踩中了UFO这个热点,在当时全国性掀起一阵飞碟热潮。在各种回忆80年代的节目里,《飞碟探索》是70、80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符号。

《宇宙探索》的原型,不言自明,是《飞碟探索》。

唐志军老师就是这份曾经热销百万份的杂志主编,可想而知,80年代,也是他个人人生的巅峰。

他曾经代表着飞碟爱好者,上过电视,在镜头前侃侃而谈飞碟的秘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意义。

可是随着90年代的到来,飞碟热退潮,杂志销量逐渐往下走,唐老师辉煌不再。

但是一个人只要曾经经历过过辉煌,此后他的人生可能再也无法摆脱这份印记。

尽管《宇宙探索》杂志现在穷得连暖气费都交不起,甚至无奈地把代表着杂志及唐志军个人辉煌的宇航服都变卖了,但唐志军似乎仍旧活在过去,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

他依旧痴迷于寻找外星人,探索宇宙奥义,依旧一本正经地用一些老旧的语言,去解释他看不明白的现实。

他仍旧带着一种显得陈旧的倔强,不是不向现实低头,而是他压根没考虑过现实的问题。

取暖费都交不起了,有个叫「太阳神公司」的金主来赞助,可是对方甚至连这个名字的起源都搞不清楚,一怒之下,他拒绝赞助。

「一个连太阳神是谁他都搞不清楚的一个公司,我们也没有必要接受他的广告赞助,对吧?我们不接受的话他们都不会来。」

他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屏障,所谓原则。

他打心底里看不起那些不学无术的,投机倒把的人,也拒绝消费主义。

//脂肪、维生素、盐、原蛋白质、水,所有人类摄入正常需求以外的事物都是浪费。完成了繁衍之后的所有的性欲也都是一种浪费;声色犬马、口腹之欲都是消费者一个陷阱,都是阻止人类再进化的藩篱,对吧?——唐志军//

大家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

看上去毫不通情达理,迂腐老气。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会四处碰壁。

但是唐志军不管,他心里只有对探索宇宙终极意义的热情。

当他从网上论坛了解到,四川西南某处,出现了一次疑似外星人造访地球的事件,即便编辑部都穷得揭不开锅了,仍毅然带着办公司的大街彩蓉(艾丽娅 饰演)前往探索。

电影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蜀道难,西南路迢迢,对于旁人看来,这是一次愚蠢的笨拙的、结局已定的荒谬之旅。

但唐志军不这么认为,他拿着辐射探测仪,不放过哪怕任何一个微小的讯号。

在西南的小乡村,他遇上了一个自称目击整个过程的小伙子,孙一通(王一通 饰演)。

孙一通是个神神叨叨的年轻人,写着奇奇怪怪似乎充满暗示的诗,头上永远盯着一口锅,以为是用来接受宇宙讯号,其实是他有不定期丧心病狂晕倒的毛病,未免摔了头,所以顶着这口锅。

但正是这个神奇的年轻人,最后却带领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知的世界,也给唐志军带来了一场内心探索……

《宇宙》里所有的人,除了永远抱怨永远唠叨的大姐彩蓉,几乎都是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怪人。

然而「怪」与「正常」,完全是视乎观众是怎么看的。

如果你是彩蓉大姐,每天想的是如果赚钱发工资,那么在她眼里,唐志军何止是怪,简直是愚昧,因为,想着那些虚无缥缈的外星人、飞碟、宇宙理论有何用,可当饭吃吗?

然而如果你其实也是唐志军本人,你就会笑不出来了。

当你家长说,你看这些无用的书、听那些嘈杂的另类音乐、看那些无聊沉闷的文艺电影,有什么用?你应该能设身处地理解唐志军的尴尬。

在这个时代,被视为「怪」,其实只是格格不入、不同流合污而已。

唐志军微小如尘埃,他用着一板一眼、微弱的声音、一本正经地布道他那些理论的时候,仿佛随时不堪一击,一阵风就可以吹倒。

他是低到尘埃里的普通人,一如你,一如我。

这也许就是平遥的年轻人们,为何会对这样的剧情、这样的主人公拍手叫好的原因。

这些年我们的大银幕,充满了假大空的人,不说人话,不干人事,真是苦装逼已久。

90年代的银幕上,陈佩斯一事无成的「二子」们,葛优的二混子「季春生」们能让大家记忆犹新,正是因为它贴近现实,说人话。

唐志军这个迂腐的「民科」角色,看上去可笑甚至有点可怜,但他确实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是一个反权威的形象。

普通人也有权仰望星空,有追寻诗意世界权利,不是吗?

当我们都纷纷看着地,看着实实在在、能用钞票换取而来的东西,唐志军是一个现实的反差。他依旧相信未知,相信未来。

不是所有人都理应努力追赶未来。在时代滚滚巨轮之下,那些被甩出列车之外的,那些仍然固守理想主义的人,都应该被关注,都有资格被歌颂。

观众笑得有多大声,后劲儿就有多大,笑过后,我们似乎能若有所思,得到一些启发。

这大概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平遥能收获这么多掌声,这么多奖项的原因。

平遥影展颁奖之夜上,它几乎毫无悬念地拿下了本届最佳影片大奖,而且影迷属性的「迷影精神奖」和由观众评审团选出的「观众选择奖」,也都把荣誉交给了她。

电影的导演叫孔大山,请记住这个名字,未来他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实这个陌生的名字你不一定听过,但你肯定看过一部叫《法制未来时》的小短片,曾经在网络上疯传过。

2015年,当孔大山还在北影念研究生时,炮制的这个恶搞小短片,意外地出圈了,这几年来,每一年几乎都在微博上被营销号们反复传播,现在豆瓣还有8.5高分。

《法制未来时》用法制节目的伪纪录片形式讲一个看起来很荒谬的故事。

文艺片闷死了人,让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

于是朝阳警方通过卧底深入调查,发现了一个隐藏于将台路一带,炮制文艺片的地下窝点,成功捣毁了以孔某某为首的文艺片制作惯犯。

在查获的闷死人的文艺片中,奇遇字幕组2015年翻译的《寒枝雀静》赫然在列图片

最后,在警方强有力的执法下,孔某某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并在镜头前留下了忏悔的泪,承诺以后绝不制作这些沉闷晦涩的文艺片,要拍摄一些人民群众乐闻乐道的电影。

尽管这部小短片以惊人的传播红遍网络,但事实上似乎没给孔大山带来什么拍片的机会。

2019年,国内电影市场突然插水,许多北影毕业的学生都无事可做,靠卖电子烟聊以谋生。

当年公众号「第一导演」采访了孔大山,以他作为「北影毕业但混得很差」的代表。

当时孔大山说:

//完全转行的倒没有,只不过大家为了维持生计,可能会做一些跟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几乎全都在接活,广告之类的,但这种跨行卖电子烟的是完全没有,最不济当个婚庆摄影师,也算影视工作者。

我偶尔一个月可以接一两个小活,勉强能够交房租、生活费的,就够了。//

从2015,到2019,再到2021,孔大山总算是一鸣惊人,虽然这份成功姗姗来迟,但,总算不晚。

从《法制未来时》到《宇宙探索编辑部》,难能可贵的是,那份对于loser的自嘲自勉,依然不变。

看外人无法理解的「文艺片」,做着旁人无法理喻的「宇宙探索」,说白了,就是不想从众,不甘平庸。

从这个角度看,《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2021年的《立春》。

我们仍旧热爱世界,且并不打算随波逐流。

因此,我希望这部没有明星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将来公映时能能再大爆特爆一次。

用电影票告诉大家,我们就是那个,永不服软的怪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