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选出25套2018全球最佳蓝光碟
2018-12-26 10:41:34
  • 0
  • 0
  • 6

来源:奇遇电影

社长按:
又到了一年将尽时,未能免俗,也来排一下年度佳作。在各种榜单丛林之中,蓝光/DVD被忽略了,这是因为自从「资源」泛滥、流媒体发达,我们似乎不再需要影碟这种东西了。
但实际上,这几年蓝光在国外非但没有因为流媒体冲击而衰落,仅今年看来,欧美日韩出的蓝光碟无论品种还是整体包装,都让人目不暇给。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今年的全球好碟,有必要评选出2018年度蓝光好碟,虽说「榜单」往往偏见且无聊,但下面所列的,相当于是年度收藏指南。
我请来认识多年的「西瓜太郎」兄代为执笔评选。如果你是九区故人,想必都应该知道他的大名:
昔日中国最大的DVD论坛Go!Movie(也就是俗称的「狗坛」)的版主、上海《DVD导刊》杂志特约作者。

影碟本来是电影在公映后的主要承载体,就像书籍之于文学一样是一皮两面。不过在虚拟媒介市场体量超过物理媒介的今天,关注影碟的人似乎日渐减少。

浅度用户转战流媒体和下载,留下一小撮深度用户,成为niche中的niche。尤其在中国国内,热衷影碟的人群,稀少程度无异于在欧美热衷中国电影的人群。

但无论如何,好的影碟产品意义远不止让你在家看片那么简单。

十几年前就有人说,影碟是流动的电影资料馆,是塑料片上的影视学院,也是未来电影人的摇篮。

时至今日,更是如此。好莱坞主流片商意兴阑珊,但以CC为旗手的小众厂牌却方兴未艾。

今天的影碟市场,颠覆了Twilight Time创立者雷德曼关于影碟业日薄西山的预言,在兜兜转转中把我们带回了那个VHS和镭射影碟争奇斗艳的年代。

留下来的用户体量虽小但口味刁钻,难以取悦,就逼得各家小店使出浑身解数挑逗「碟友」早已麻木的神经。

一年战罢,这小小舞台也好不热闹。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那么接下来就为各位看官拨开这表面上的热闹,看看今年的影碟市场上究竟有几位头号玩家,又有多少稀世珍宝在这竞争中脱颖而出。

01

让·维果全集

Intégrale Jean Vigo

规格:2 BD-50+2 DVD

出品:Gaumont,法国

今年我心目中的头把交椅,要留给法国高蒙公司出品的《让·维果全集》。

让·维果是法国影坛不世出的天才,虽然作品寥寥无几,但对后世尤其新浪潮导演们影响深远,其中的长片《亚特兰大号》,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开天辟地的巨作,也是维果在去世前给世界影坛的最后馈赠。

他的几部作品在影碟上一直没有很好的呈现,直到2011年CC出版了他的蓝光全集,才终于有了配得上维果历史地位的影碟产品。

CC版《让·维果全集》

不过这一切在今年清零,因为高蒙公司的维果电影4K修复计划从头到尾洗掉了之前CC的成果。

从短片《尼斯印象》《游泳冠军塔里斯》《操行零分》到长片《亚特兰大号》,全部影片得到了4K规格的修复,看了《亚特兰大号》的修复效果,有网友直呼过去的CC版简直是录像带画质。

CC版
高蒙版

不仅影片音画质量全面提升,这套碟在花絮方面也做得淋漓尽致。

除了CC版就有的特吕弗侯麦访谈、雅克·罗奇耶《我们时代的电影:维果篇》,这次新增花絮中最抢眼的就是70分钟的《冬日现场》。

《冬日现场》(Tournage d'hiver)

它是《亚特兰大号》弃用素材的大集萃,展现了维果的创作思路和取舍。《冬日现场》由维果研究专家贝尔纳·艾森施茨担任旁白,他一生执迷于研究维果电影,影片每一秒钟都在散发着这种热忱。

对于看过无数次《亚特兰大号》的笔者来说,《冬日现场》才是这套碟真正的迷人之处。

顺带说一句,完整的让·维果4K修复成果(包括《冬日现场》)曾在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做过放映,这次被《让·维果全集》一网打尽,也给了没有来得及去影展的碟迷一个最佳选择。

02

伯格曼电影

Ingmar Bergman's Cinema

规格:30 BD-50

出品:CC,美国

如果单论套装的庞大和复杂程度,《让·维果全集》还得让位于《伯格曼电影》。

今年是英格玛·伯格曼100岁诞辰,CC(即「标准收藏」系列)做了有心人,他们从瑞典电影学院等几个版权方购得绝大多数伯格曼电影的版权,集结出版了一套《伯格曼电影》的大套装。

历史上,CC就曾经出版过不下十套伯格曼的电影,但伯格曼电影生涯漫长而曲折,这次百年诞辰正好给了CC一个机会,一口气将出过的和没出过的共冶一炉。

和去年的奥运纪录片套装不同的是,CC这次给每部电影都带上了所有能带的花絮。这让有些人大呼过瘾,甚至将他们手中的CC单行本伯格曼影碟出清,以凑齐购买这套影碟的资金。

《伯格曼电影》不仅包装漂亮,策划得当,同时也是一套学术价值极高影碟产品。

除了39部伯格曼生涯各个时期的作品、不计其数的花絮纪录片,还附有一本248页的书,收录了包括学者彼得·考伊在内的多位名家评述,甚至还录有伯格曼自己的文字。

不管自己收藏还是赠送友人,这套碟都相当拿得出手。

如果要说唯一的遗憾(也是让我无法将其推到榜单第一的原因),就是影片修复状况参差不齐,既有《第七封印》这样的全新4K修复成果,也有画质比较糟糕、有待洗牌的《魔笛》《夏夜的微笑》。

但总的来说,将来的产品要想全面超越这套《伯格曼电影》,恐怕是难比登天了。

03

伟大的安巴逊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出品:CC,美国

如果没有《伯格曼电影》横空出世,那么今年CC的巅峰之作必然属于这部4K修复的《伟大的安巴逊》。

威尔斯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堪称电影史上最大遗憾。如果不是RKO从中作梗,它很有可能超越《公民凯恩》。如今,只剩下一个被阉割的「残本」,留给后人嗟叹。

2011年它在美国首次出版DVD,竟然是作为《公民凯恩》蓝光礼盒的一张花絮碟。

直到七年后的今天,才由CC发行了明媒正娶的蓝光碟,里面的许多花絮内容,可以帮我们一窥当年威尔斯呕心沥血拍成的135分钟粗剪版,本可以有多么不朽。

坊间一直传言当年有一个足本拷贝寄给了正在巴西拍摄《一切为真》的威尔斯,但这个传说中的拷贝到了巴西后就遗失了。

近年来屡屡传出寻获的消息,也只是互联网上博眼球的诳语。

目前来看,我们只能将这张花絮满载的蓝光碟,作为对《伟大的安巴逊》最后的注脚。

04

恶魔之夜

Night of the Demon

出品:Indicator,英国

如果说学院派厂牌更青睐在影史殿堂中正襟危坐的大师,那么给Cult片、B级片以同等待遇,就必定给买家带来逆袭的别样感受。

《恶魔之夜》就是一套来自逆袭品牌Indicator(有译作「指示剂」)的逆袭影碟。

Indicator由一帮英国的影碟狂热分子于2016年创立,他们中有不少曾操刀著名厂牌MoC(电影大师系列)、BFI(英国电影学院)和Arrow(箭影)的影碟制作和发行,所以Indicator甫一问世就佳作迭出。

虽然至今仅仅依靠哥伦比亚一家片厂的授权,但Indicator的确做到了经典和邪典并举,在碟市上频频出手,鲜有失蹄。

《恶魔之夜》是他们迄今为止的最大制作,所以我将它挑出来作为代表,为此甚至要舍弃像《过客》这样放在往年必然入选的佳品。

《恶魔之夜》携带英、美公映版等多个正片,其中最佳的英版经过了BFI的2K修复,并还原到1.75:1的正确比例。

花絮中我最喜欢的是雅克·特纳专家托尼·恩肖倾情录制的评论音轨,另外,附赠的小册子也达到了80页。

如今这套碟已经在官网上卖到接近断货,即将创造Indicator家的最快绝版纪录。

05

黄飞鸿系列 & 警察故事系列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Series & Police Story Series

出品:Eureka Classics,英国

今年老牌艺术片品牌MoC因为人员变动,有些失去开拓的动力。

而属于同家公司的Eureka Classics系列却火力全开,最让人激动的就是他们的亚洲野心,在2018年大力发掘和推广了香港经典影片的4K/2K修复成果,俨然蓝光时代的HKV和HKL。

自从博洛尼亚的「图像实验室」在香港开了分舵之后,已经陆续帮助星空华语电影片库(FortuneStar)修复了不少老片。

这里面,选出Eureka Classics今年集结发行的两个套装《黄飞鸿系列》《警察故事系列》作为代表。

在这两套碟的制作过程中,Eureka倾注了不少心血。除了搜寻不同片长的版本、邀请影评人录制花絮以外,还托热心影迷的帮助找到了原始单声道的声轨。

众所周知,香港人做碟有个臭毛病——喜欢画蛇添足。不管多老的电影,都要将音轨混录成5.1甚至7.1,里面还充斥着喧宾夺主的假音效。

在这一点上,用心收录原始单声道的英版蓝光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06

石榴的颜色

Color of Pomegranates

出品:Second Sight,英国

马丁·斯科塞斯的世界电影基金会,一直在致力于修复第三世界国家的影视瑰宝,其中不乏名头响亮、早已跻身影史经典行列的作品,比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帕拉扬诺夫的《石榴的颜色》。后者在今年终于迎来4K修复版的发行。

英国厂牌Second Sight(有译作「第二视点」)和美国的CC都祭出了各自的产品,这里面要数SS更胜一筹,不仅收录导演更认可的亚美尼亚版,还有被尤特凯维奇重剪后在全苏公映的俄语版(而CC则仅收录前者)。

CC版《石榴的颜色》

让不同版本并存,辅以花絮介绍时代背景,留下详实资料供后人研判。这种制作理念,正是影碟介质上最宝贵的优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SS这一回合完胜CC。

纵观大小碟商,能在和CC的正面过招中取胜的,绝对不会是泛泛之辈。

07

雏菊

Daisies

出品:Second Run,英国

英国如今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中原武林,门派林立,碟商云集。

Second Run(有译作「二轮戏院」)是其中的一股清流,它自问世以来就甘愿做一朵安静的白莲花,默默推广几乎无人问津的东欧和亚洲影片。

涉足蓝光之后,SR每年产量不高,但它是笔者心目中少数可以出一张收一张的碟商。今年SR的代表作是《雏菊》。

早在DVD年代,SR就是将《雏菊》带到全球视野里的幕后推手。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捷克电影。来自导演维拉·希蒂洛娃的妙手,将两个小女孩的想象世界拍得放纵不羁、脑洞大开。

SR这套碟将2012年的德版蓝光洗牌,音画来自捷克电影资料馆的新修复,花絮则收录DVD时代的希蒂洛娃纪录片,还邀来两组电影学者录制了不同的评述音轨,其中就有东欧电影研究的大神彼得·海姆斯,值得一听。

08

黛德丽和冯·斯登堡在好莱坞

Dietrich & von Sternbergin Hollywood

出品:CC,美国

今年CC的产品目录里还有一个套装很惹眼。虽然没有年底的伯格曼那样高冷,但玛琳·黛德丽和约瑟夫·冯·斯登堡的火热组合仍是影史绕不开的经典。

她与导演在1930-1935年间一共合作了六部影片,其中不乏《上海快车》《放荡的女皇》这样的影史经典,塑造了一个神秘又危险的女星形象。

这次CC将所有六部电影全部完整收录,均来自2K或4K修复成果,封面设计上承袭了DVD时代《冯·斯登堡三默片》套装的黑白硬照风,是好莱坞黄金时期影迷的必收节目。

唯一的遗憾:花絮嫌少,看不够。

09

麦克尔

Michael

出品:MoC,英国

前面提到MoC的没落,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因为MoC是笔者的启蒙厂牌,比起高高在上的CC,MoC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更加亲民。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选择的影片更大众,而是说他们更乐于与消费者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推出挠到他们痒处的产品。

但近年来MoC先锋成色逐渐褪去,选片逐渐保守,一年也难有几套石破天惊的影碟。

这里选择的是德莱叶的默片《麦克尔》,排名也比较靠后,但它仍然是笔者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前十。

《麦克尔》曾是DVD时代MoC最先推出的影碟之一,当时就是双版本正片+评论音轨的华丽配置。

如今发行蓝光仍然属于全球首发,正片只保留了一个版本,但更新成了2K修复的新成果,花絮除了已有内容外,还邀请影评人大卫·凯恩斯制作了新的视频论文。

近年来随着可支配时间的减少,我听评论音轨的次数在锐减,但「视频论文」(videoessay)这种花絮形式正成为我的新宠。

短小精悍、剪辑出色的视频论文,信息密度一点不输给同一个人录制的评论音轨。

10

红高粱

Red Sorghum

出品:碟影传媒(Diskino),中国

这前十的最后一个座次,是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厂牌预留的。

长期以来,在影碟世界里,「中国人自己的厂牌」几乎等同于痴人说梦,一个人人下载,无人买单的市场环境里,能诞生这样一家认真做碟的公司,本身就如同在海底发现吃硫矿为生的细菌一样不可思议。

今年他们的代表作是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处女长片《红高粱》。来自西影厂的2K修复意义非凡,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官方渠道修复成果的首次市场化,还为将来西影厂更多修复电影的发行打开了局面。

这套碟于笔者还有一些私人意义,在影碟发行资讯公布后,几个海外电影论坛上从未与我打过照面的坛友联系到我,他们苦于没有海外购买的方便渠道,希望我帮他们代购。

也正是这次拔刀相助,让我发现原来互联网上的艺术电影爱好者,可以来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犄角旮旯。

过去很难想象,在芬兰、南非甚至爱沙尼亚这样的国度里也有人愿意掏钱购买张艺谋导演的一张蓝光影碟。

这种感动,让我把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套碟也寄出去了。

在新年里,我希望即将发行《盗马贼》的碟影传媒能谈妥一些海外的销售平台,让外国人进口你们的产品不再困难,这也算一种文化输出不是?

11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出品:Studio Canal,法国/英国/德国

映欧嘉纳(Studio Canal,一译「通道影业」)不算小厂了,作为欧洲龙头的他们今年也加快了4K修复的步伐。

我选出的代表是阿兰·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9年前CC出版此片时,我就希望能赶紧再洗牌,因为这部电影太需要完美的画面和无暇的音轨了。

今年的4K修复横空出世,声音和画面简直令人窒息。

在影碟中,还收录有雷乃的两部同样重要的短纪录片作品《全世界的记忆》和《为塑胶唱歌》,也都是来自新的修复成果,比起老版蓝光有显著提升。

现在就指望谁来做一做《雕像也会死亡》了……

12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Berlin Alexanderplatz

出品:Second Sight,英国

Second Sight有两片上榜,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也体现出了他们今年的强势。

除了呕心沥血之作《石榴的颜色》,维尔纳·法斯宾德的电视片《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大部头。

而且,和当年箭影出版的《十诫》类似,这是一个注定打败美版蓝光的产品——因为以电视放映为目标拍摄的《柏林》采用了PAL制标准中25帧/秒的帧率,所以只有在英版蓝光上用1080i50的制式呈现,才是原始放映的速度。

CC尽管已经预告要在明年跟进发行《柏林》的蓝光,但可惜势必会受制式之限,将影片减慢到24帧/秒来压制。

Second Sight这套碟,用四张蓝光放置13集影片和尾声,第四张蓝光还收录了不少花絮,新增的重头纪录片是2015年的《法斯宾德:无索求地爱》,曾在柏林电影节和金马影展上放映,另外,我们熟悉的劳模托尼·雷恩先生也录制了视频赏析。

13

迷离劫(和其他阿萨亚斯早期作品)

Irma Vep / other Assayas films

出品:Arrow Academy,英国

今年对箭影来说也是小年,有些大制作被推迟到2019,要我选一个代表产品也很为难,索性就把他们今年对导演奥利维耶·阿萨耶斯的致敬作为一个亮点吧。

阿萨亚斯最负盛名的作品应该是《迷离劫》,箭影今年不仅全球首发了2K修复的《迷离劫》,还推出了更早的作品《迷乱》和《冬天的孩子》,这些2K修复的新发,令我有机会重新了解阿萨耶斯的风格塑造之路。

CC出的《赤子冰心》

加上CC今年出的《赤子冰心》蓝光,对阿萨耶斯而言,2018年可算是他个人作品出版史上的一个小丰年。

14

月升时分

Moonrise

出品:CC,美国

无论其他厂牌如何抢眼,CC永远是这个影碟家族的大家长。他在的时候大家不会留意,真等到他缺席了,才会感受到老电影的半壁河山都是由它撑起。

除了给众所周知的经典披上华丽外衣,CC还常年致力于挖掘被遗忘在片库深处的蒙尘珍宝。今年我选出一部这方面的代表,就是弗兰克·鲍沙其的《月升时分》。

鲍沙其并非登堂入室的大师,但他仍然是从默片时代一路走来的化石级名匠,作品值得更深入地重探。

二十世纪福斯曾推出过他和茂瑙的DVD大套装;蓝光时代,鲍沙其的作品陆续出版,但他仍然许多影片连DVD都没出版过,今年CC发掘的这套《月升时分》便是如此。

在鲍沙其的作品序列中《月升时分》足以排入第一梯队,这次CC一上来就给了它4K修复的最高礼遇,虽然花絮不多(仅录有彼得·考伊和艾维·杜蒙的一段对谈),但仍然值得鼓掌。

15

不羁的美女

La belle noiseuse

出品:Cohen,美国

放在10年前,你很难想象雅克·里维特导演的电影能出这么多蓝光碟,然而今天事实就是这样,在《出局》这种传说中的电影都已经「烂大街」的今天,《不羁的美女》2K修复难以挤上榜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不是我要在上榜厂牌方面寻求多样化,如果不是Cohen(有译作「科恩」)给《不羁的美女》配上了一条全长接近4小时的影史学者随片评论,我还真可能放弃这套在榜单尽头陪坐的传统必收节目。

-------------

寥寥15套节目(算上并列的,应该不止),并不足以概括这一年的精彩。

再扫一眼这个榜单,我竟然没能给

《离魂异客》(CC)

《热情似火》(CC)

《近松物语》(CC)

《2001:太空漫游》(华纳)

《安德烈·卢布廖夫》(CC)

《生命之树》(CC)

《平步青云》(CC)

《过客》(Indicator)

《驴子巴特萨》(CC)

《圣女贞德蒙难记》(CC)

《雪之丞变化》(CC/BFI)

《青年林肯》(CC)找到位置,实在震惊。

但是,与其留篇幅给这些流传度广的产品,不如再列出十套鲜为人知的东东,美其名曰「十大遗珠」,与上面的年度十五大影碟彼此映照、相得益彰。

虽然这十套节目,有的欠缺通行字幕,有的画质存在瑕疵,有的厂牌制作能力不足——换句话说,都有洗牌的可能——但它们也值得被推荐给大家。

(排名不分先后)

Kino Lorber的片厂经典系列

Kino Lorber's Studio Classics Series

出品:Kino,美国

Kino的Studio Classics系列自开启以来,发片量巨大,虽然里面难免有划水之作,但往往惊喜多过失望。今年Kino屡屡带给我挖掘好莱坞片库瑰宝的兴奋,所以在此必须提名一二。

比如1923年的《篷车队》和1933年的《托帕兹》,都是以前连DVD都没有发行过的影片,但它们的口味并不小众。

《篷车队》属于当时的大制作,是第一部将西部片提升到史诗高度的电影;而《托帕兹》则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帕尼奥尔的同名话剧,一个发人深省的资本主义寓言故事,放在今天的中国仍具警世意味。

锡兰套装

CoffretNuri Bilge Ceylan intégrale

出品:Memento,法国

这个法国碟商Memento出品的套装几乎将土耳其导演锡兰整个电影生涯的作品一网打尽。除了早期短片未收录以外,从长片处女作《小镇》到今年的《野梨树》全部在列。

不管将来个中单片会不会洗牌,对于锡兰爱好者仍是不可错过的一套碟。

成濑巳喜男套装

MikioNaruse - 5 films

出品:Carlotta,法国

在绝大多数成名导演已经登上蓝光这架马车的今天,成濑大概是最后的钉子户。但这颗钉子在今年被法国厂牌Carlotta拔掉了。

他们一口气推出了五片套装,包含成濑创作巅峰期的《山之音》《流浪记》《女人步上楼梯时》《情迷意乱》《乱云》五部影片,虽然五部片的画质评测结果参差不齐,但始创意义非凡。

我的美国舅舅

Mononcle d'Amérique

出品:Potemkine,法国

法国的国家电影和动像中心(CNC)每年都会拨款给一部分电影公司去修复法国影史上的经典电影。修复的成果往往会由片商拿到怀旧影院放映并出碟。Potemkine今年就推出了阿兰·雷乃新近获得修复的《我的美国舅舅》蓝光。

雷乃的影片版权情况复杂,分散在不同碟商手里,套装估计是难等到了,只能一部一部来,一片一片修。

另外,布列松的早期经典《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的新修复也由TF1出版了蓝光碟。

杀人回忆

Memoriesof Murder

出品:La Rabbia,法国

奉俊浩的杰作早有韩国CJ娱乐发行的蓝光。今年法国片商La Rabbia出人意表地发行了4K修复的新版,画面更加细腻,色彩也做了调整,看上去压抑的氛围几乎弥漫出电视屏。

这个4K修复版和之前蓝光版略微过曝的画面处理相比,孰优孰劣见仁见智,但我个人还是偏爱细节更完善的4K修复。

香港制造

Madein Hong Kong

出品:镭射(Panorama),香港

香港导演陈果的成名作。最近香港HMV关张带来本地影碟市场萎缩的议论。但至少香港今年还在坚持发行本土佳作的4K修复蓝光。这张碟配合今年陈导新作《三夫》上市,可以看看当年他如何剑走偏锋,一夜成名。

蜘蛛的策略

Strategiadel ragno

出品:角川(Kadokawa),日本

贝托鲁奇的早期杰作,长期一来因为没有好版本的影碟而遭到忽视。日本角川公司推出的2K修复版蓝光,给了大家一个适宜观看的好版本,也提供了重新评价此片的机会。

小津电影4K修复系列

Ozu 4K restorations

出品:松竹(Shochiku),日本

松竹公司今年不紧不慢地继续推出4K修复的小津作品,我们迎来三部黑白片《茶泡饭之味》《早春》《东京暮色》,加上角川公司4K修复的彩色片《浮草》。本年度小津又有四部作品迎来焕然一新的修复版蓝光。

追踪者

TheTracker

出品:Umbrella,澳大利亚

荷裔澳大利亚导演洛夫·德·希尔拍摄于2002年的《追踪者》,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澳洲电影之一。最近因为罗伊格的去世,我还重看了《小姐弟荒原历险》,这两部年代间隔超过三十年的电影中,均有传奇原住民演员大卫·古皮利的身影。

此片过去一直没有好的版本可收,今年澳洲碟市上悄无声息地浮现一张《追踪者》蓝光,令我喜出望外。蓝光碟的音画呈现十分理想,可惜无任何字幕。

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The Untold Story

出品:Koch,德国

香港三级片鼎盛年代的巅峰之作,兼具感官刺激和社会批判,黄秋生凭此片封王。德国厂牌Koch今年率先推出影片的修复版,画面的确来自全新扫描,清晰度远胜过往DVD版本,实属我的年度cult片珍藏。

后 记

这份盘点肯定挂一漏万,比如我能想到的还有日版的是枝裕和作品集,当中还有不少第一次蓝光化的如《幻之光》。

如果你还有认为值得推荐的年度好碟,请在评论区补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