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让观众盼望了整整一年,一上映就破了纪录
2019-08-28 19:26:34
  • 0
  • 0
  • 3

来源:影像节-头条号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上甘岭》是第一部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作战地域之狭窄,投入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战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43天时间里,双方共有40600士兵倒在这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敌伤亡比为1:1.6。上甘岭战役以我方的胜利结束,这一胜利惊呆了美国朝野和联合国军,从此再没有向我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并乖乖地在“板门店”和谈上签了字,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线上,奠定了朝鲜的南北疆界。

当时的观众对上甘岭战役并不陌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场战役中涌现出的黄继光、孙占元等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迫不及待地想从银幕上看到他们经过艺术加工的光辉形象。

长影厂于1956年1月公布了筹备拍摄《上甘岭》的消息,这时距离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已有两年半时间。影片在剧本阶段曾起名为《24天》,由联合导演林杉、沙蒙以及时任志愿军文化部文艺科长的曹欣和十六军文工团长崔家骏(笔名肖矛)共同创作。

影片开拍之前,摄制组曾两度前往朝鲜位于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战役原址进行实地考察。由于朝鲜方面拒绝在实地拍摄,摄制组制定了一套替代方案,先是在朝鲜门山里甘登洞的云魔山拍摄上甘岭主峰的战斗场面,然后回到与朝鲜一江之隔的丹东找一处相似的外景地拍摄坑道部分。

4月8日,由150人组成的摄制组开赴朝鲜,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外景拍摄。志愿军出动了一个团的1500名官兵配合拍摄,他们不仅协助摄制组按照拍摄进度逐步拔光山上的马尾松和各种花草,还戴上黄泥做的鼻子模型,在镜头前充当了一回美国鬼子。

5月末,当摄制组回到国内时,片中唯一一个女演员还没有着落。实际上,在最初的剧本里并没有卫生员王兰这个角色。当初,导演沙蒙把剧本交给作词家乔羽,请他创作一首插曲,乔羽看完剧本后随口说,“你这个戏里连一个女演员都没有,全是军人在打仗,还要在山洞里唱歌,谁来唱?唱什么呢?”这句话提醒了沙蒙,在他的提议下,林杉以上甘岭战役中报道过的卫生员王清珍为原型创作出了王兰这个形象,她的出现既成为了志愿军群像中的一个亮点,也为片中的插曲找到了源头。

王兰这个人物原本考虑由一个歌剧演员来演,结果沙蒙刚一回到厂里就遇见了来找姐姐的刘玉茹,认定这个刚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女孩子就是饰演王兰的最佳人选,结果,刘玉茹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组织上火速送到丹东的外景地。

在丹东,摄制组在解放军工兵的支援下重建了一个上甘岭。美工师刘学尧巧妙采用了坑道移动景片分解组合的方法,使得灯光、摄影和演员表演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协同进行,导演沙蒙还专门从上影厂请来了摄影界老前辈周达明,确保了坑道拍摄的成功。

该片原定于10月1日上映,可是等到9月时仍不见动静,观众们纷纷给《大众电影》杂志写信,想知道影片进展情况,杂志记者立刻前往长影厂探听消息,得知影片尚未拍摄完成。为满足观众的迫急心情,《大众电影》刊发了一组剧照,并登出了高保成、徐林格和张亮联名撰写的拍片心得,他们在片中分别饰演八连连长张忠发、七连指导员孟德贵和以黄继光为原型的战士杨德才。

12月26日出版的这期《大众电影》又以《上甘岭》为封面,并刊登了部分剧照。如此密集地宣传一部影片,这在该刊创办以来尚属首次,可见无论观众还是媒体都对《上甘岭》充满了期待。

经过整整一年的等待,《上甘岭》终于在1957年春节期间与观众见面了,可谓盛况空前。上映之前,各影院虽在公园、商店和重要街口都设立了临时售票点,但每天影院门前购票的人还是排成长龙。人们清晨6点就赶去看7点开映的早场,或是看完午夜12点半的最后一场电影冒着严寒回家。

《大众电影》接连刊登了“欢呼影片《上甘岭》”和“记住他们吧”两篇影评,称赞该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越了以往所有战斗故事片的水平,从“战斗日记”的第一页开始就吸引着观众,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给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很大的鼓舞和教育。著名导演严寄洲也发表文章,给予高保成真实朴质的表演很高的评价。

从元月27日至2月28日的一个月里,《上甘岭》在北京连续上映了876场,观众达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92%,打破了首都上映任何一部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

不幸的是,《上甘岭》竟成为导演沙蒙的最后一部作品,此片上映后不久他就被打成右派,被剥夺了拍片的权利,于1964年含冤病故。70年代初,为纪念抗美援朝20周年,文化部电影局挑选出5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故事片公开复映,原本在名单中的《上甘岭》在最后一刻被《铁道卫士》取代,因为当时沙蒙人已死,但右派的帽子仍未摘掉。

错过了复映的《上甘岭》在后期的影响力方面不及《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等片,但片中由郭兰英演唱的插曲“我的祖国”却一直被人们传唱,成为旷世经典。

其实,片中由著名作曲家刘炽创作的另一首曲子更加有名,那便是志愿军指战员向牺牲的指导员孟德贵致哀时的背景音乐,它后来成了葬礼仪式上播放的《哀乐》。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